近年来,云南省巧家县蒙姑镇始终将烤烟种植产业视为盘活土地资源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。围绕打造金沙江流域优质特色烟区这一目标,蒙姑烟区秉承“质量、绿色、生态、安全”理念,因地制宜地建设烤烟种植示范样板区,保障烟农收益。
时值蒙姑烟区烟叶采烤季,巧家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做好技术指导,保障烟叶采烤质量。
“今年在烟站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,我们对地块进行了重新规划,明显提升了种植及管理上的水准,烟叶品质大幅度的提高。”在烤房前,壁山村烟农夏永芬一边理着烟叶,一边说,从移栽到烘烤结束,他为周边群众提供近20个岗位,支付务工工资20余万元。
如今的壁山村,烤烟种植由点成片。“2022年,巧家县局(分公司)结合壁山村地理优势、天气特征情况、光照特点等优势,规划了黑泥千亩烤烟种植点和示范区,以点带面辐射到8个村民小组98户。”据壁山村党总支书记李仕富介绍,2024年,壁山村烤烟种植培养面积1724亩,烟农交售烟叶收入达798万元。
烟叶生产中,烟站工作人员采取分组挂包的形式,将责任片区细化至每户,通过座谈会、“田间课堂”等多种形式,将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,将技术覆盖至烟叶种植的所有的环节。同时,他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,合力推进300亩节水滴灌项目,成功建成36个新型可移动抗旱水池及1座抽水站,有效破解了灌溉难题,明显提升了烟株成活率,并降低了移栽成本。不仅如此,在烟叶生产所有的环节,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,烟叶生产降本增效日益显著。
在拖坑村拖坑坪子烟田里,黑色管道有序“匍匐”在烟垄上,覆盖整个烟区。“我们村2830亩烤烟已经实现了滴灌管网全覆盖。”拖坑村党总支书记解廷聪介绍,“目前我们村的烤烟种植培养面积占全镇三分之一以上,‘烤烟+’的模式持续巩固基础、提质增效。”
今年年初,巧家县2025年烤烟标准化生产移栽技术现场培训在拖坑坪子召开,烟站工作人员从保苗、打塘、施肥、灌溉、除草等方面向烟农普及科学种植知识,“面对面”教学,提升烟农技术水平。“今年根据烟站工作人员的指导,对技术进行进一步调整,肯定有不错的收入。”烟农杨应进说。
为提升烟田复种指数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率,拖坑村积极推行烟粮轮作、套作模式。“我家去年在烤烟地里种了32亩黄豆,增加了1.6万元收入。”烟农余兴才笑着说。
同样,去年烟农王永亮在烟田套种了30余亩黄豆,后期又种下了豌豆和蚕豆,年底总收入达70余万元。
“目前我们的‘烤烟+黄豆’套种示范区已吸纳65户农户参与,去年一共套种了500亩。”解廷聪说,“今年已经有不少群众咨询,初步估计今年套种黄豆、玉米面积能达到1600亩。”
此外,烤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,涵盖了整地、起垄、育苗、移栽、管护、采收等多个环节,可以为群众提供务工岗位。“去年我们村累计招工200余人,为周边村民创收150万余元。”解廷聪说。
采摘的烟叶被精心打包,随后搭载上“小火车”,随着启动键按下,满载烟叶的“小火车”平稳地沿着轨道缓缓下山……这是牛泥村牛泥塘村输烟叶的场景。
“这是今年巧家县局(分公司)在试点的首条山地运输轨道。”牛泥村党总支书记程昌华介绍,“这条山地运输轨道全长800米,承载能力达300公斤,具备稳定爬坡、灵活转弯和随时制动的特性,完美契合复杂多变的地形。往返一趟仅需8分钟,烟农借此高效运输肥料和烟叶,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。”
“我今年已经用这个‘小火车’运了十余次烟叶了,能省下不少成本呢。”烟农吕国金乐呵呵地说。
牛泥村烤烟产业的转型始于“挖机变农机”的创新实践。2021年之前,村民翻土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旋耕机,不仅耗时耗力,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。如何提升翻土质效成为一大难题。面对这一困境,程昌华灵机一动,将目光投向了自家的挖掘机。他驾驶挖掘机前往烟地进行翻土试验,“挖掘机功率强大,作业效率高,不仅速度远超旋耕机,而且挖得更深,简直是烟地翻土的理想选择。”程昌华笑着说道,“自那时起,我家烟地几乎全部依赖挖掘机进行翻土作业。村里其他人也纷纷效仿。”
“种植时间三年以上的烟田一定要进行深挖,否则来年烤烟的生长状况会受影响。以前我家烟田依靠人力和旋耕机需要挖一个多月,使用挖掘机不到20天就能完成。”烟农李德章感触颇深。
今年年初,牛泥村的烟苗早早地入驻了“科技棚”,通过漂浮育苗、精细管理,苗株根系发达、病虫害减少、成活率提高,真正的完成了降本增效的目标;配备的机械设备包括覆膜机、锄草机、培土机、打塘机、移栽机……从精细耕作的土地整理到精准高效的幼苗移栽,再到细致入微的田间管理,这一切都得益于“智能高效”的科技支撑。
在烟叶烘烤环节,科技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。在程昌华的烤房外,工人们正细心挑选烟叶,身后的烤房高效且有序地运转着。“目前我家烤房用的是生物质燃烧机,一吨生物质燃料可以烤一炉烟,只需要提前设置温度,再定时加入燃料就行。对比传统烧煤方式,不仅省时省力,也更加绿色环保。”程昌华说。
在干冲村,连片烤烟在阳光下闪烁着油润的光泽,烟农细心筛选,一经发现成熟的烟叶,便迅速采摘、打包,统一送往烤房处理。“我们村烤烟种植培养面积虽然不大,但质量不错!”干冲村党总支书记周世林说。
谈到烟叶质量优的原因,周世林介绍,重点是“精耕细作”。全村分为2个板块,从选地块、育苗到烘烤、收购,均由烟站派驻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测与指导,确保“精细化、标准化”理念贯穿全链条各环节。
干冲村从始至终坚持“早部署、早行动”,积极打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主动仗”。年初,该村便在技术人员指导下,高效完成了地块选定和土地翻耕,凭借科学的规划和抢先一步的行动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。
“我们村的一大特色是‘小苗移栽’,大幅度减少管护成本,而且烟苗长势好、病虫害少,施肥也严格根据土壤情况、烟苗品种进行。”周世林说。
“以前种烟全凭经验,遇上问题就‘瞎琢磨’,现在烟站技术员手把手教,依据气象、烟苗长势等提醒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,这心里踏实多了。”烟农吴清兰笑道。
为推动烤烟生产科学化、标准化,烟站携手干冲村构建了立体式服务体系,深度推进“田间课堂”培训模式,针对烟苗生长的各个周期开展专业方面技术培训,有效提升了烟农科学种植意识。
“壁山烟区培土饱满、规范合理,拖坑烟区烟株早生快发、长势较快,牛泥烟区科技赋能、降本增效,干冲烟区立体气候突出、分类管理措施有力。”蒙姑烟站站长王文栋说,“目前我们在几个村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移动水池840个,蓄水量6.72万立方米,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,铺设滴灌面积6200亩,实现了抗旱体系全覆盖。还在牛泥村、干冲村试点推广3条共计1.751千米轨道运输系统,降低劳动成本,提高运输效率。”
未来,蒙姑镇将充分的利用“光热条件优越、生产水平先进、烟叶品质上乘”的烟区独特优势,持续精耕细作,打造“黄金走廊·金腰带”示范项目,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理念,进一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。